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生命线工程",系统推进政务服务、政企互动、要素供给、法治保障等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 120 万家,7 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67 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构建便捷高效办事体系

坚持以 "放管服" 改革为抓手,从机制创新、流程再造、模式优化三个维度发力,打造 "1530" 政务服务圈(主城区 15 分钟、基层 30 分钟办事服务圈),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一)深化简政放权,构建高效便民服务网络

建成政务服务社会合作示范网点 146 家,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覆盖。全面推行 "无证明城市" 建设,依托电子证照库实现 500 项政务服务事项 "免提交" 材料,累计减少企业群众办事材料提交量达 380 万份。创新实施 "一窗通办" 改革,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占比达 85%,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 68%,即办件占比提升至 62%。

(二)创新审批机制,破解工程建设项目堵点

出台租赁土地工程审批实施办法,打破 "谁用地谁审批" 传统模式,累计盘活低效用地 3413 亩,带动社会投资超 45 亿元。推行工程建设项目 "十证联发" 改革,将用地预审意见作为土地使用证明文件,实行并联审批、同步出证,单个项目平均节省审批时间 105 天,审批效率提升 70% 以上。2024 年以来,已为 127 个项目发放联合审批证照 896 份。

(三)推行信用赋能,打造 "无押金城市" 服务品牌

建立押金分类管理机制,在医院就医、宾馆住宿、公共资源交易等 16 个领域推行 "信用替代押金" 模式,累计减免各类押金 21.12 亿元,惠及市场主体 398.75 万人次。该创新举措入选全省 "高效办成一件事" 最佳案例,相关经验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上作典型交流。

二、健全政企协同联动机制,营造亲清政商关系生态

坚持把企业家作为城市发展的 "合伙人",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精准化的政企互动体系,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更有活力。

(一)强化价值认同,厚植尊重企业家文化土壤

实施 "成就企业家梦想" 行动,建立 "企业诉求 — 分类交办 — 跟踪督办 — 反馈评价" 闭环机制,2024 年以来受理解决企业诉求 2.3 万件。连续六年举办企业家大会,设立金银铜狮奖表彰优秀企业家 711 人次,出台《关于尊重企业家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从政治待遇、社会荣誉、服务保障等 8 个方面明确 28 条具体举措。

(二)创新互动载体,搭建政企沟通 "直通车"

每周开展 "政企同心・亲清茶事" 活动,由市领导牵头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已累计举办 126 期,解决融资贷款、用地保障等问题 1870 个。设立 "XX 企业日",每月聚焦一个主题开展助企活动,2024 年围绕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等主题举办专场活动 24 场,促成企业合作项目 92 个。

(三)打造智慧平台,提升政策服务精准度

建设 "惠企通" 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涉企政策 3.6 万条,构建 "政策库 — 企业库 — 匹配库" 智能推送系统,累计精准推送政策 479 万条次,惠及市场主体 10.91 万家。建立 "部门自评 + 企业家评价 + 第三方评估" 的政策 "三评" 机制,2024 年修订完善惠企政策 23 项,政策兑现时限平均缩短 40%。

三、强化要素供给体系建设,夯实企业发展支撑基础

坚持系统思维,从科技、金融、人才等关键领域破题,构建多元化、全链条的要素保障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激活科创引擎,增强产业创新驱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 "双型" 城市建设,构建 "五院十校 N 基地" 科教产融合格局,建成科技大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 28 个。2024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7%,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80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 2300 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32 件。

(二)创新金融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推出创业担保贷款 "政银担" 合作模式,将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 30 万元、小微企业提升至 400 万元,2024 年发放创业贷款 18.7 亿元,扶持创业主体 1.2 万个。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 "中标即退费" 机制,电子保函费率降幅超 80%,年为企业节约成本 3.2 亿元,"融 e 办" 模式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三)实施人才强市,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连续举办五届高校人才节,开展 "高校人才直通车" 等引才活动,2024 年引进各类青年人才 3 万名。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推行人才生活补助 "免申即享",累计发放补助 1.8 亿元。实施十万技能人才梯次培育工程,备案企业自主评价单位 480 家,累计评价技能人才 9 万人,新增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 126 人。

四、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筑牢公平竞争制度根基

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协同发力,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强化制度供给,提升法治保障公信力

颁布实施《XXX 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市场主体保护、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等 8 个方面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建立 "纪检监察机关 + 营商环境监督员 + 涉企部门" 协同监督机制,2024 年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 47 起,处理处分 62 人,推动建立 "亲"" 清 " 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

(二)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法治保障透明度

成立市、县两级法智护航中心,线上搭建 "全息智控系统",线下打造 "法智聚集服务区",引进律所、调解机构等专业力量入驻,累计调解涉企纠纷 3100 余件,标的额达 15 亿元。建立困境企业诉前挽救 "分诊室",成立破产项目 "凤栖梧" 投资人库,成功处置困境企业 46 家,盘活资产 78 亿元。

(三)规范监管执法,提升法治保障舒适度

建立企业 "宁静日"" 宁静期 "制度,每周一为" 宁静日 "、每月最后 10 天为" 宁静期 ",非特殊情况不得开展涉企检查,2024 年涉企执法检查次数同比下降 35%。推行企业合规建设" 全周期 " 法治服务,开展事前体检、事中指导、事后保护,累计为 1200 家企业提供合规诊断服务,帮助建立风控体系。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需进一步优化等短板。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 "数字政务" 建设。升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 90% 以上事项 "一网通办",打造 24 小时 "不打烊" 政务服务超市。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产业链要素保障联盟,试点 "标准地 + 弹性年限" 供地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三是强化法治护航功能。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计划,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打造全国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