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一、应急管理发展的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安全水平。
——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形势。
我区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各类事故灾害风险隐患点多、线长、面广。同时,我区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量多面广,再加上一些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容易造成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区应急管理局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承担着指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警监测和应急科技支撑建设等很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为鹤城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基本格局,全区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做好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局队合一”要求,加快区应急局人员整合,探索建立正规化管理模式,打造准军事化应急管理队伍,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一般事故明显减少,较大以上事故不再发生,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主要任务
(一)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1.健全应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应急部门定位,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调整完善区安全生产委、减灾委、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运行机制和工作规则,提高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和各有关部门专业优势,进一步形成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合力。
2.建成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中心。不断完善区应急指挥中心大厅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保证随时与国家、省、市、乡镇(街道)、村(社区)音频信号互联互通,实现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消防、水利等部门网络互联、应用互通、数据共享,把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成为全区应急值守、信息接报、监测监控、决策参谋、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的综合运转枢纽,为区委区政府领导指挥处置突发事件,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会商提供基础支撑保障。
3.着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是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按照“局队合一”要求,加快区应急局监管人员整合,提升综合监管执法水平,探索建立准军事化正规管理模式,定期组织行政执法比武,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增强应急管理人员使命责任感。二是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实现全区乡镇(街道)“六有”、村(社区)“三有”全覆盖,建立灾害风险网格化信息员队伍,确保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基层,深入开展“综合减灾”“安全生产”等活动。
4.健全应急监测预警、响应指挥、处置机制。建立公共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应急、水利、农业、自然资源、气象、地震、林业等部门单位之间信息共享,加密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和重特大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二)综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组织开展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
2.全面完成湖南省应对自然灾害“八大工程”实施方案,加强气象、地质、地震、农业病虫害、空气污染等灾害预警体系,完善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摸底、分析评估、预警发布等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救助。
3.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重点林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4.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质灾害观测点,实现在线监测。
5.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全媒体、多方式、多渠道地面向社会大力宣传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减灾、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技能,持续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活动,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全民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加强行业安全准入、企业主体责任、风险排查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建设,负有安全监管执法职责的各职能部门执行年度执法计划依法行政。
2.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整治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领域顽瘴痼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3.完善重大事故隐患管控机制。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现场监测与视频监控系统,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实行实时监控或远程监视、预警和控制,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危险化学品全部“退城入园”,实现集中管理。
4.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四)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开展应急预案实战化演练。制定和完善全区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及专项监管行业领域专项预案,相关区直部门制定本行业、本部门专项预案,定期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行业以及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推动大型重点企业组建规模不等专兼职救援队伍;组建森林防火、工程抢险、水上救援和高危企业辅助救援队伍;强化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军地协同、专家辅助决策等工作机制,实现内部运转高效、外部衔接顺畅;完善军地、路地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3.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加大多项急需应急装备投入,购置应急车辆、无人机等能应对各种灾害事故的先进设备装备。不断完善升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物资出入库电子化、机械化管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建设一栋集中防汛储备仓库应急救援队伍等先关工作的综合大楼,参照准军事化管理,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效率。
4.规范优化应急值班值守。严格“1+1+2+N”应急值班模式和备勤制度,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规定,严格岗位责任制,确保值班的连续性、有效性,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
四、重点工程
湖南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怀化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鹤城区坨院街道办事处,涉及板山、四方田、新街3个村、6个组,总用地面积为119.7亩,总投资1.6个亿,主体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教育培训及训练基地和医疗物资储备仓库,预计完成时间2021年底。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统筹规划。牢固树立“大应急、大安全”理念,把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把应急管理重大工程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政府投资计划。坚持党委、政府一把手抓应急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
(二)完善保障措施。完善应急管理投入保障体系,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与应急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投入保障制度,把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计划。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引导全民参与。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完善与规范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制度,发挥新闻媒体安全生产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大微信、微博、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应急知识的力度。引导媒体加强应急管理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建立群众举报受理制度,加大对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力度;推动建立群众举报投诉有功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