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高新区2024年工作总结
一、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突出成绩
1.经济指标稳固向好。全年预估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15%;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增速17%,亩均生产总值215.4万元,同比增速15.3%;规模工业增加值:20.77亿,增速19%;主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5.37亿元,同比增速28.72%;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8.9亿元,同比增速29.41%;技术合同交易额:12.31亿元,同比增速873%;固投:15.5亿元,同比增长1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家。
2.招商引资态势良好。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园区招商工作,亲自部署、亲自招商,强有力推动招大引强。项目签约方面,截至目前共签约引进项目11个,总投资29.2亿元,其中2亿元以上重大签约项目9个。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32亿元、同比增长120%,外贸进出口额2.9亿元、同比增长270%。特别是湘商大会期间新签约新能源智能环卫装备制造、新能源醇基灶制造、3C数码电子科技等项目5个,总投资14亿元,年税收约1250万元。
3.创新资源加速汇聚。新增省级平台4家(湖南省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中巴民族医药开发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省级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鹤城高新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与湖南医药学院合作共建生物医药研究平台,含侗医药研究、新型抗体药物及其智能运输系统、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等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及互联网(中西协同)健康服务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怀化学院合作共建怀化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园区组织开展“智赋千企”、高企认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培训会4场,为60余家企业提供高企认定和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帮助27家企业获批专利96项,目前,园区省级及以上平台增至44家。
4.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快构建“帮代办”助企服务机制,主动上门帮助50余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公章刻制等服务;充分利用区人力资源市场、人社驿站帮助28家企业解决就业500余人;协助程鑫光电等6家企业申报获批“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怀科科技、恩德莱等9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冠捷科技、顺天帆业获批“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德众集团、思车网公司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帮助荷力士等5家企业入选省工信厅重点项目库,涉及投资23.8亿元,为后期顺利争取省工信厅专项资金奖励奠定基础。方诺科技等5家企业进入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产品名录,金丰源、荷力士进入省制造业领域大规模设备融资意向名录;协助海红盛成功获得专精特新专版挂牌补助资金。
5.改革工作纵深推进。区委、区政府坚持园区“回归经济功能”,剥离园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园区主抓经济发展,乡镇街道主抓基层治理,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格局;构建园区联席会议制度,园区议事决策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园区内部通过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内设机构精简率达60%,经济部门占比达80%。建立园区及高科公司重大事项决策、考勤管理、厉行节约勤俭办公等制度13项。完善财务管理、小额采购、工程支付等办法,全面规范资金支付流程和监管力度,筑牢资金密集和重点领域拒腐防变根基。创新采取委托运营方式将安全管理工作与消防维保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机构管理,有效提升了园区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有效维护了消防设施正常运行。针对环保、应急等第三方服务公司,探索激励机制,将上级评先评优、隐患整改督查通报纳入付款考核结算当中,进一步激发第三方服务公司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
二、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园区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集高质量发展,突出“三生融合”“三态协同”,锚定“五好”园区目标,以园区高质量引领经济高质量,以园区发展力支撑全区竞争力。
2025年园区工作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底,“五好”园区排名稳固全省30强,实现“一提高、两提升、三增强”。一提高,即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园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园区建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引领区”。园区亩均生产总值、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0以上%;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达90%。两提升,即提升经济贡献度,要进一步提升园区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好发挥园区“主引擎”“主支撑”作用,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40%,税收占比超过50%; 提升产业集聚度,就是要进一步推动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塑造园区特色和品牌,力争园区主特产业营收占比达60%,高新技术企业入园率达80%,制造业企业入园率超过85%。三增强,即增强防范风险能力,要防范园区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断链风险,确保园区负债率下降、无环保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增强服务保障能力,要创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做到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各类要素满足需求,推动营商环境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增强绿色发展能力,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园区,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鹤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鹤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1.不断完善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应结合鹤城高新区发展规划和入驻企业需求,超前谋划部署、精准筑巢引凤,持续推动水电气暖、道路交通、集中生活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补足公共基础设施短板,让园区企业职工居住、出行更加便利。动态清零“三类用地”及闲置厂房,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重点推进鹤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厂房建设,员工宿舍项目5号楼年前交付,3、4号楼年内分批交付。加快怀化国际粮油物流加工产业园项目铁路专用线建设,中央粮库、国粮二库搬迁新建,积极申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争取更大层面支持力度,将其打造成鹤城新经济增长极。同时,高度重视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
2.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园区发展的第一菜单来抓。重点推动已签约落地的东方电气、创宇超级电容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尽快交付企业厂房,尽早促成企业投产达效。充分发挥鹤城区位交通、政策集聚优势,顺应产业转移大趋势,依托怀化国际陆港,不断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引进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从东盟市场引进一批与园区产业互补型企业和项目。围绕园区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工程机械三大产业,充分发挥中电国际、东方电气等“链主”企业作用,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亲情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畅通循环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加强投入产出测算,切实把有发展前景、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引进来,提高园区亩均产出水平。
3.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重点加强融资、科研、用地等要素保障。融资方面,充分发挥高科公司融资品台作用,为在建、拟建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积极搭建政企银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中央和省级债券项目。科研方面,建成湖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平台,怀化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园区科技创新实力及影响力。围绕园区三大产业,培育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努力打造一批标杆型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以园区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科创孵化平台和创新基地;依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平台,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科研资源高效整合;积极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园区创新创业,探索建设科技人才飞地。用地方面,积极对接省、市,力争完成鹤城高新区阳塘片区扩区工作,为新引进重大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同时,适时谋划黄金坳产业园开发。
4.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制胜利器”,以归零心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效解决诉求。积极回应企业的呼声和诉求,主动收集企业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周转、融资、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子女就学、用工短缺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企业关心关注的问题逐一排查,举一反三,通过化解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加强闭环管理。持续发挥“环保管家”和“安全管家”服务效能,
积极推动建立部门执法提前向园区报备制度,除涉及安全、环保等特殊情形外,原则上不对企业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开展涉企执法时,采取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对首违或者轻违者实行首违不罚、只纠不罚。同时,建立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免费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流程法律援助。大力提速增效。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园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开工即配套、竣工即办证。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园区升级版,为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主题式、套餐式集成服务。
5.因地制宜深化园区改革。深化改革创新,全力加快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活力。推进园区市场化运营。支持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托管园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探索行政和经营分离、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效率。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完善“小管委会+大公司”和扁平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探索“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完善园区人事、薪酬等领域改革,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竞争上岗制等改革,构建以绩效为中心、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提升园区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推进市区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对接市委、市政府,依法赋予园区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人才引进、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同时,加强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