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区农业农村局 > 规划计划

怀化市鹤城区农业农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章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坚定不多走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道路,构建“园区+产业+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格局,建设以精细农业、品质农业、林下经济为特色的城区重要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第一节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1.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9650公顷耕地红线。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主导作用,稳步扩大粮食规模经营。全力遏制耕地抛荒,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上一季水稻,制止“非农化”、“非粮化”,坚决稳住水稻生产。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等资源发展旱杂粮生产,积极发展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间作套种,进一步稳步扩大旱粮面积。到2025年,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以上。

2.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精准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以品种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确保粮食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推广一批绿色高效、农艺农机结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水稻、旱杂粮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科学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强化减灾补损技术指导服务。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促进配方肥精准落实到田,带动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恢复农村水毁农田,完善灌溉设施,提升农田抗灾及生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4万吨以上。

3.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粮食安全能力为目标,改革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权责清晰、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粮食储备安全体系。强化政府储备职能,科学制定企业和社会储备标准,支持藏粮于企,倡导藏粮于民。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轮换、吞吐协调机制,加强现代仓储设施建设,着力建设智慧粮仓,提升绿色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全力保障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二节  建设城市重要农产品保障基地 

1.调整优化农业发展布局。着力推进农业“一圈一廊”建设,“一圈”,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怀化九丰现代农博园为重点,建设城郊农业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推进蔬菜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推进西红柿小镇建设,打造成为城市后勤重要保障基地和优质蔬菜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基地。“一廊”,发挥生态优势,沿G209国道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生猪养殖、生态家禽、中蜂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扩大黄金坳生猪养殖基地、蔬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重点抓好侗家明氏中医系列产品生产区及中药种植基地建设、博世康10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鹤城区药食同源“黄精”林下GAP种植、鹤城区优质中蜂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精心打造G209国道麻阳路口-黄金坳镇-凉亭坳乡产业长廊。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科学、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专栏12  精细农业“一圈一廊”

“一圈”:指城区外圈的城郊农业圈,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怀化九丰现代农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推进蔬菜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推进西红柿小镇建设,打造成为城市后勤重要保障基地和优质蔬菜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基地。

“一廊”:指黄金坳-凉亭坳美丽长廊,发挥生态优势,沿G209国道发展绿色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养殖、生态养鱼、中峰养殖等“一乡一品”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扩大黄金坳生猪养殖基地、蔬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重点抓好侗家明氏中医系列产品生产区及中药种植基地建设、博世康10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鹤城区药食同源“黄精”林下GAP种植建设项目、鹤城区优质中蜂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把G209国道麻阳路口-黄金坳镇-凉亭坳乡段打造成为特色产业长廊。


2.发展农产品基地和企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以蔬菜标准园、特色产业园为骨干建设优质“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持续做强绿色蔬菜、中药材、油茶、水果种植及家禽、中蜂养殖等产业发展,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重要直供基地,着力创建蔬菜产业优质农副产品示范基地。着力扩大农业基地规模,提升农产品品质,抓好九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及西红柿小镇、鹤城区种养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坨院双村智慧农业特色水果示范基地、鹤城区药食同源“黄精”林下GAP种植建设、黄金坳四十湾至仇家生态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中药材良繁基地、蔬菜出口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鹤城优质中蜂产业园建设,新增药食两用中药材基地20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3000亩以上,发展中药材良繁基地1个、升级改造标准化生猪养殖场8家以上,存栏生猪规模达到5万头以上。支持博世康、鹤翔蔬菜、盛源油脂、侗湘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培育市级以上中药材、蔬菜加工头头企业2家以上。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到2025年,力争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做大做强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带,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新建和提质改造九丰现代农博园、佳惠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仇家至四十湾万亩果蔬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3.加快知名农业品牌培育。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加快构建以“两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鹤城特农品牌体系。大力推进“两品一标”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支持企业开展IS09001、IS022000、HACCP、GA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支持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积极支持种养产业基地开展产品“两品一标”认证,力争五年内规模种养基地认证率达到70%以上。重点培育九丰蔬菜、侗湘黑猪、新黍红、“三老土”鸡蛋、凉亭坳蜂蜜、奇山猕猴桃、侗歌、黄岩茭白和干笋等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广泛应用“鹤城特农”电子商务平台,宣传推介鹤城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线下与佳惠惠农、各类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以及与城区各大社区商家进行深度合作,采取开设专营店、店中店、超市店、社区店等经营方式,扩展农产品销售网络。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行动,以“鹤品出怀、出湘、出国”为抓手,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港洽周”、“沪洽周”和国家省级大型会展,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产品专柜专销、直供直销网络。重点以怀化九丰现代农博园为龙头,加快建设俄罗斯蔬菜订单购销基地,大力推动“鹤品出国”。

4.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城乡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基础,系统装备农牧渔各行业并重、产区检测与销区检测衔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兼顾的质量控制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产地环境、投入品和农产品全面监控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确保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三节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培优育强现代农业园区,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型”的目标要求,重点培育建设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完整、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扩容提质行动,推进优质食用油加工改造升级、鹤城区省级工业集中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项目、林下经济示范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础配套等项目建设,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本土大企业的培育力度,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以上。

2.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村电子商务。充分整合“鹤城特农”标准化示范基地、黄金坳集约化加工园区、佳惠惠农冷链物流配送与运营体系“三化一体”和园区、农区、城区“三区互动”农业产业资源,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引领区、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批发市场直接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农超对接、产品配送,支持在综合性超市、商贸中心开设生鲜农产品直销区,建设合作社农产品社区直供点。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形成一批推动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发展,推进农村电商“村村通”,力争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全覆盖,“鹤城特农”打造成怀化特色农产品核心品牌。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降低企业和农户从事电子商务门槛,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电子商务公司,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到2025年,新发展规模电子商务平台12家以上,“鹤城特农”平台合作或自营实体店20家以上,农村快递网点覆盖面达到75%以上。

3.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建和改造九丰现代农博园、黄岩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山下花海产业园、双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园、凉黄走廊养殖体验园等5大农旅结合产业园,重点扶持佳麓山庄、叠翠兰亭等8大休闲农庄。加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力度,在已经成功创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基础上,力争把以佳麓山庄为主体的双村村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观光、水上娱乐、温泉、民宿、餐饮于一体,大坪村打造成为生态旅游、悬崖木屋、运动娱乐等为特色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做好凉亭坳竹林湖、老里碑水库水生态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文章。着力发展田园综合体,按照专业化、产业化、景区化要求,推动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农庄、家庭农场。到2025年,创建“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名宿”示范乡镇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以上。

第二章  全面提速提质乡村建设

统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节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

1.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落实《怀化市村庄规划全覆盖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及交通、水利、电力、林业、村庄建设等“多规合一”,加强规划引导,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编制全区乡村风貌整体设计和乡村风貌建设技术导则,指导各村民居特色的整体塑造。加强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彰显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提升农房设计水平。自然资源部门加强空间规划编制,做好村庄规划全覆盖,农业农村部门完善村民宅基地审批和管理,住建部门完成农村建房标准图集设计及编制,加强农村工匠培训及管理。实施“一乡一特,一村一景”工程,打造乡镇显著的文化标识,推进集镇提质改造,建设一批风貌独特的精品小镇,引导营造“山、水、田、林、居”镶嵌的村落格局,推动建设一批富有乡村气息、与自然环境协调、美观大方、色彩适宜的田园建筑。2025年全面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率达80%以上。

2.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全面落实《怀化市鹤城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区统筹、乡(镇)村为主,三级联动、层层负责的村民建房管理机制。实行村民建房管理动态巡查,规范村民建房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创新管理方式,鼓励成立村民建房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签订建房管理协议等强化监管。加强空心村整治和闲置土地利用,有效减少布局散乱、占地过多、浪费严重的宅基地,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3.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的有机衔接,科学统筹项目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村寨保护,推进黄金坳镇尽远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合理利用地形地貌、丘陵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延续和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加大村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维护农村居住、生产、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特色化发展。 

第二节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提升农村公路及物流保障能力。加快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村内道路通组到户硬化率,自然村主街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推进S332芦坪至贺家田公路改造、S322板木溪水库至黄岩付家旅游公路、农村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建设、农村公路乡村振兴建设、“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圈建设、智慧公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危桥改造、顽瘴痼疾道路隐患治理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要素资源,抢抓国家“互联网+流通”行动机遇,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商务进社区、线上线下互动等领域打造物流业升级版,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重点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乡镇中心集镇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和专业配送中心,组建培育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促进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城乡互动、区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解决物流入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前一公里”问题。

2.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汛抗旱结合,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气象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增强区域内水资源科学调配和平衡调剂能力,保障城乡供水、防洪安全。统筹建设一批水利枢纽设施,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保有调控能力。开展一批水库和山塘清淤、除险加固以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工程,完善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完成上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骨干山塘升级扩容工程、红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红岩灌区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灌区水源增容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支持建设小城镇供水设施,大力推进集中供水,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小型供水工程更新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限制开采地下水。继续实施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完善防洪减灾预报体系,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农村普遍实施水渠硬化工程,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3.加快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推进城市骨干信息管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推进“光网乡村”“无线乡村”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农村工作的融合,实现三农服务信息化。加快5G网络建设及商用进程,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鼓励通信企业在行政村村村通光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

4.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城乡客运一体化,完成汽车北站建设。持续推动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升级改造农村通信网络。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网点布局,真正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物流链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1.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庭院净化、村庄绿化、道路亮化、环境美化”的基本要求,以美丽乡村区乡整体推进为抓手,重点改善农民生活设施条件,美化村庄环境。实施道路通村组、道路入户和“点亮乡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修缮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等项目建设,提高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水平以及水体引排和自净能力,营造和谐自然的田园风光,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25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100%。

2.健全人居环境整治管护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环保设施管理体制,将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运行维护长效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明确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工委、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担,集体补充、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筹集原则,合理确定政府、村集体和农户出资责任,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户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并承担相应建设和管护职责。对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卫生公厕等农村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护主要由政府出资;对户用厕所改造、户用小型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由农户适当出资、政府给予奖补,日常管护以农户为主;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及道路硬化等建设,由村集体、农户适当出资,村民投工投劳,政府给予奖补,日常管护以村集体为主。鼓励“四自两会三公开”监管机制,依法简化人居环境整合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减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第四节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1.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的宣传,倡树婚丧嫁娶新风,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倡导文明办丧,推广“传统模式、追悼会模式、社区模式”等丧葬简办模板。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加大殡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强道德教化作用,培育孝悌和睦家风,打造文明和谐乡风,构筑“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居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

2.推进村规民约与家风家训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鼓励村民自主协商制定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动规范,推动乡风民风建设。全面推进家风家训建设,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展示和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记心堂”活动。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弘扬孝道文化。深入实施四德工程,普及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发挥好善行义举四德榜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特色道德品牌。发挥好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深化农村妇女“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

3.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升自我、改造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基层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激发基层活力,深化创建内涵,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发挥城市文明对农村乡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到2025年,文明村镇达标提高到80%以上,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村。

第三章  提升乡村振兴新动能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乡村振兴要素支撑,加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推动减贫战略与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政策和机制上有效衔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突出抓好产业衔接、政策衔接、服务衔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乡村振兴   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频共振”,延续、拓展、提升“五级书记一起抓””四支队伍集村部”等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责任体系、动员体系、考核体系、治理体系。

2.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保障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框架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和聚集工程,建强基层党组织,选好农村带头人,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巩固提升“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机制,进一步推进小额信贷、股份制合作、“互联网+”等生产新方式。进一步探索以村党支部为领导、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为杠杆、以“三社合一”为载体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机制,着力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把广大农民科学有序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3.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鹤城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有所为。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优势学科)”模式,引进一批农业类高端人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展新乡贤队伍,引导村内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伍军人、经济文化能人等群体扎根乡土,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争当新乡贤,实现乡村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

专栏1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

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鼓励支持东中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

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保障这些群众基本生活。

第二节  深化农村改革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三社合一”实现方式,加快构建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引导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科学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保区域范围内相关政策基本一致。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资产运营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推进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开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五年行动,彻底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完善集体林权制度。

3.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和规范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权,探索土地信托、托管、股田制等新模式,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支持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财产权入股发展农村合作社,在符合“一户一宅”规定和相关规划前提下,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严禁违法违规买卖农村宅基地和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

4.加快培育现代农村经营体系。因地制宜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培育农业现代化主力军,推动农村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自愿组建农民合作社,扶持一批规模适度、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旗舰型合作社。扶持发展特色化、专业型种养大户和示范型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到2025年,全区土地流转规模化覆盖率达5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分别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5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支持村集体与供销社合作开展惠农综合服务。引导小农户参与市场化经营,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 

第三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互动。按照平等、开放、融合、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镇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2.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树立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尽快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渠道,实现农村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财富化。

3.完善城乡融合政策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引导公共资源优先投向农业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